分析对象
分析的对象是Android版的Apple Music,版本号3.6.0
分析方法主要参考了[[教你如何在面试中用「10 分钟快速分析」一款产品]]这篇文章
因为Apple Music算是一个舶来品,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国内,不去分析其在国外产生的影响
用户
在做后续分析之前,我们必须了解Apple Music的用户特征,包括
年龄
,职业
,地域
,性别
等基本属性,这次的分析对象是我比较熟悉的,有深度使用体验的APP。如果要快速分析,我想应该先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情况,给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:
- 我为什么会选用这款软件?(核心需求、用户特征)
- 我会给什么样的人推荐这款软件?(受众)
- 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这款软件?(用户特征)
当然,为了避免局部最优,一定要和实时得和面试官确认自己的想法
我为什么会选用这款软件?
对我来说比较核心的功能:
- 想要听音乐
- 纯粹地听音乐,对其他冗余地元素一概不感兴趣
- 比较喜欢简洁的UI设计
- 因为可能会听一些比较经典的歌曲,需要覆盖面更广的版权
- 作为学生可以享受学生订阅,价格是¥5/月,是家庭订阅的三分之一
我不喜欢的功能:
- 空间音频,我也听不出什么差别
- 分享体验非常非常差,没有专门的音乐卡片,分享出去只有链接
我身边的人为什么不使用Apple Music?
我妈对音乐软件的需求也是这样单纯,为什么我不会向她推荐Apple Music?
因为她是价格敏感的人群,我妈爱听的音乐在大部分平台都是不用收费的,而Apple Music有¥15/月的月费。
我女朋友愿意为各种内容付费,但是我也不会向她推荐Apple Music,为什么?
因为使用门槛太高了,这个门槛包括:
- 她是安卓用户,国内主流的安卓应用市场没有上架Apple Music;
- 作为上班族,她需要良好的多端体验,而她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,无法使用Apple Music,只有体验稀烂的iTunes
- 她非常讨厌折腾
这一点说明了,虽然已经有了安卓端,Apple Music仍更适合苹果生态的用户
;
我曾向我身边的同学推荐过Apple Music,他最终也放弃使用Apple Music,理由大概包括:
- 由于他本身也不是苹果生态用户,他需要额外注册一个苹果账号;
- 学生优惠的认证过程过于复杂,直接给他劝退;
- 他本身很喜欢网易云的社交元素,会逛网易云的评论区,想放弃网易云只是因为曲库不够大;
上面分析了我身边的人不使用Apple Music的原因,我们可以模糊的地推导出一些用户的特点:
- 偏爱苹果生态,对价格相对不敏感;
- 轻社交需求,更关心音乐本身,不喜欢冗余的元素;
- 追求更优质的内容,愿意为此付出时间;
什么样的人群符合以上的特点?
互联网从业者,年龄跨度在25~30之间,集中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。
学生群体,年龄跨度在20~25岁之间,集中于各大高校。这一类人追求差异化,敢于尝试新的事物。
这其中的性别比例,但从能不能折腾考虑,我觉得应该应该是男6女4的比例。
这里我觉得不用详细的阐述理由了,不要忘了自己是在面试!记得和面试官交流,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,比如您觉得我这么分对不对?忽略了哪些细节?有没有逻辑不通的地方?
核心流程
另一个疑问出现了,用户使用Apple Music听音乐的核心流程包含哪些步骤?
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音乐在Apple Music中的组织形式,无论是单曲、专辑还是电台,都是通过或长或短的列表组织起来的。
而以下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用户对列表的选择:
- 喜欢的艺人/作曲/乐器
- 喜欢的音乐风格
- 当时的状态(工作、做家务、跑步,兴奋、低落)
- 算法推荐
视觉
可以看到在视觉上,Apple Music把刻画的重点放在专辑/列表的封面,简单浏览了一下,封面的内容主要包含
- 歌手写真
- 专辑封面
- 列表主题相关的艺术创作
底层主题则采用了简单的纯色基底+红色强调,另外它也并不支持自定义主题。
专辑封面对核心流程的影响
特色鲜明的专辑封面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歌手、专辑、或者主题,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上文里提到的核心流程。
我们可以在别的音乐APP看到各色由用户上传的专辑、歌单封面,为什么那样的效果不会太好?我觉得是因为UGC带有用户的个性和特色,更情绪化、碎片化,质量也参差不齐。
上图中的网易云歌单封面,个人特色就强烈。网易云的UGC歌单机制,是想借由音乐爱好者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内容。但是相比于PGC内容,UGC的缺陷也在于个人风格强烈导致的质量层次不齐,比如我看到这张迪丽热巴做封面的歌单,我知道她并不是一个歌手,同时这个歌单的名字也让我摸不着头脑,我是不会选择点击进去的;而这个《硬核摇滚入门手册》,虽然播放量很低,但是封面很符合硬核摇滚在我醒目中的形象,让我非常有兴趣听一下。
导航栏
整体来看,每一栏的分工都是比较明确的。
现在就听
这个页面的重点是让用户快速地找到想听地歌曲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页面中最大的专辑封面,方便用户快速滑动并作出选择。
推荐似乎是音乐软件缩短核心流程的通用手法,这个页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推荐。
浏览&搜索
浏览页包含了大量的编辑推荐内容,包括新专辑、新人歌手,还有一些结合时下热点更新的列表,比如最近就更新了奥运选手的歌单。用户像挑选货架上的货品一样挑选内容。我想这个页面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激励用户尝试新内容,用PGC弥补了算法推荐的短板,代价是用户可能会花较长的时间排除不感兴趣的内容。换句话说,浏览
适当延长了核心流程,同时用户对新内容的尝试还可以反哺推荐算法,形成体验上的闭环。
- 首先,
浏览
中会出现心情氛围
一栏,这一栏的功能是按心情推荐歌曲,能非常有效地缩短核心流程,没有出现在现在就听
里大概是因为这一栏的内容是由编辑创建的而非算法推荐的。可见,关于心情氛围
属于哪个页面,主要矛盾是栏目要根据来源放置还是根据功能放置,我更赞同后者。 - 最后,也是最大的疑问。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添加搜索框而是单独增加一个搜索页面?看下面这张图,
搜索
只有两个栏目,且功能与浏览
高度重合,类别的卡片看起来也很多余。
广播
电台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feature,和网易云的歌单类似,但却是PGC,内容质量有一定保障,是我尝试新内容的主要途径。
资料库
由以下四个栏目组成:
- 播放列表 体验很像网易云的歌单,但没有做细分,没有类似于【我喜欢】这样自动建立的列表。
- 歌手
- 专辑
- 歌曲 资料库中所有的歌曲,但是同一首歌曲是可以收藏两次的。
核心功能页面
讲一下歌曲播放页的几个feature
待播清单的交互
- 特征:向上滑动显示历史播放清单,向下滑动隐藏歌曲交互界面,显示更长的清单;
需求:方便查阅历史记录&快速翻阅待播清单,同时保持视觉上的简洁
思考:我非常喜欢这个交互,他帮助我理解了《设计心理学》这本书中
示能
这一概念。作为示能符号,列表
无需多做说明就可以让用户理解到它是可以滑动的。示能符号:不需要标签或说明书的帮助,帮助人们了解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操作。
喜爱&踩
- 特征:操作页面,用户能够给歌曲比较喜爱和踩
- 需求:标记喜欢的音乐,让推荐算法更准确
- 思考:这里提到的标记功能,只能用来给歌曲做标记,并不能收藏这首歌到某一个歌单。为了优化算法而让用户标记,但是算法优化带来的体验并不会很快地传递给用户,可能会减少用户标记的次数。同时按照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,喜欢=收藏没什么不妥
- 想法:创建一个【我喜欢】的列表,用来收藏被标记的歌曲。